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中國經濟如龐氏騙局,早晚會崩潰

2017-08-31 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香港南華早報專欄作家范德坎(Jake Van Der Kamp)撰文指出,北京當局採行計畫經濟,很多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並根據這種創造出來的需求來進行大規模生產,整個經濟宛如一場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早晚都會崩潰。
范德坎表示,人類社會是動態的,沒有一套管理經濟的制度能長久維持;試圖傲慢地這麼做的下場,不是發生戰爭、就是金融危機,例如,前蘇聯就爆發金融危機,中國也會面臨同樣命運。
粗鋼生產就是中國計畫經濟出錯的最好案例,中國6月粗鋼產量達創紀錄的7300萬噸,為整個歐洲產能的5倍。儘管北京當局最近下令減產,卻以寬鬆的貨幣協助鋼鐵業克服不景氣,這種作法反而刺激產能。
中國生產這麼多鋼鐵的原因在於,必須興建更多鋼廠才能興建更多船塢、港口、鐵路和橋樑,如此就需要打造更多船隻來運送更多鐵礦砂至各地港口,因此需要更多鐵路和橋樑把鐵礦砂運至鋼廠,有了更多鋼廠,就能興建更多船塢、港口、鐵路和橋樑。
簡而言之,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只要持續推高生產,一切美好;但龐氏騙局的下場通常都很慘,拖得越久,崩潰時造成的衝擊就越大。
范德坎表示,中國經濟這個龐氏騙局已經拖得很久了,當崩潰的時間到來,相信中國金融體系的逾半貸款將無法回收,將造成可怕的後果。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劍橋中國季刊被迫撤文 學者請願拒向中國審查低頭


移除300篇「敏感文」 自由時報  2017 08 22
〔編譯劉宜庭/綜合報導〕全球最古老的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CUP)」十八日證實,在中國當局的指示下,已將三百多篇《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涉及敏感議題的文章從CUP的中國網站移除,相關議題包括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一九六六年至七六年文化大革命、香港爭取民主、台灣、新疆、西藏等。不滿CUP屈從中國的審查制度,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十八日在「change.org」發起網路請願活動,呼籲CUP重新上架文章,否則學術界不排除集體抵制CUP相關出版品。截至二十一日止,該請願已吸引超過五百五十五人簽署。

北大學者發起連署 不排除抵制劍橋出版社
請願書中寫道,學術界相信言論自由和公開交換想法和資訊,「中國嘗試對不符合其偏好敘事方式的主題進行審查…相當令人擔憂」。包定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二○一二年上台後,嚴厲打壓學術界和民間的思想自由。隨著中國各大學聘用的外國人愈來愈多,北京當局擔心「這些大學在意識形態上,不會遵循北京希望他們說出來的思想」。

包定表示,學術界和出版界願意公開批評美國總統川普,但他們擔心批評習近平會遭到報復。發起請願向CUP施壓,也是希望中國學術界「勇敢面對」中國政府的審查,「我認為這是個國際學術界需要更強硬處理的問題」,「站出來會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今已是你必須為一些原則付出代價的時機」。

簽署該請願的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副教授、人類學家魁克(David Schak)認為,即使面對中國政府以CUP旗下的其他出版品做為要脅,CUP也不該自己動手移除文章,「比起乖乖合作,CUP更應該把責任推回中國政府身上」。上海政法學院政治學家陳道銀指出,中國此舉是對未來預作準備,「大部分的中國年輕人都對六四天安門事件一無所知」。

中國官媒回嗆:不認同 大可不與中國接觸
CUP撤文事件引發關切,興起全球學術界批評中國的聲浪。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二十一日發表社論反擊,聲稱「《中國季刊》的讀者範圍很窄,劍橋出版社在它的中國網站上撤掉一些文章,所產生的影響應該很小」,「中國屏蔽境外網路上一些對中國社會來說有害的訊息,是為中國社會安全,這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甚至揚言,若西方機構不喜歡中國的做法,大可以不和中國接觸。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美朝對峙有先例:美國如何應對一個擁核的中國?

美朝對峙有先例:美國如何應對一個擁核的中國?
王霜舟 2017811

一個孤立、獨裁的亞洲國家,進一步邁向了持核國之列。美國總統在考慮如何阻止它。雙方的口頭威脅都在升級,發生致命衝突的風險也很大。關島罕見地出現在了新聞中。

這就是美朝對峙的現狀。朝鮮已經試驗了可能會打到美國的洲際導彈,而分析人士認為,它還有能力把核彈頭縮小到可以搭載在洲際導彈上的程度。川普總統週二說,如果朝鮮不斷威脅美國,就會承受前所未見的「炮火與怒火」。而平壤回覆說,他們正在考慮向美國太平洋領土關島附近的水域發射導彈。

朝鮮稱計劃向關島周邊發射四枚導彈
但是,只要改變一些細節,用這些話來描述半個世紀以前的狀況也很合適,當時儘管美國極力阻止,中國也成功研發了核武器。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可以看出當一個新的核武國家出現,一個老牌強國試圖阻擋時的局面有多麼危險,但是,這也表明全面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中國和朝鮮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即便當時中國窮得多,它的規模也大得多,在全球影響力、物資和人力上都比朝鮮這個鄰國和盟友更有優勢。它能比朝鮮更快地研製出核武器來。

但是「這兩個國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它們都一種深層的脆弱感,發表了各種非常好戰的言論,有種魚死網破的感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War College)的副教授萊爾·J·戈德斯坦(Lyle J. Goldstein)說。

如今在美國,中國的核計劃通常不會被作為一個首要的安全問題來討論。但甘迺迪總統在1963年曾告訴到訪的法國外交官,中國的核野心是「對人類未來、自由世界和人間的自由的重大威脅」。

歷史學家張少書在2015年的書作《宿緣:美國關注中國的歷史》(Fateful Ties A History of Americas Preoccupation with China)中寫道:美國人基本上同意這個看法,因此在1964年最大的全球威脅之中,中國被置於了蘇聯之前。

中國早在朝鮮戰爭時期就開始了研製核武器的努力,當時仍然是美國在主導著這項技術。美國考慮過在那場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一次是以美國為首的部隊在最初幾個月面臨失敗的時候,另一次是隨著美國軍隊將朝鮮軍隊趕到中國邊界,中國參與這場衝突之後。

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在二戰接近尾聲時下令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但數年之後,他決定不對朝鮮或中國使用這種武器,認為這麼做只會擴大衝突。但是,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後來表示,如果朝鮮戰爭在1953年停戰協議簽署之後還不消停或是戰火重燃,那麼他願意部署核武器。

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曾看不起原子彈,稱之為「紙老虎」,但經過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第一次台海危機,他越來越擔心美國可能會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國領導人下令發展自己的核計劃。

蘇聯起初提供了幫助,但中國領導人唯恐自己國家的自主權受到威脅。這兩個共產主義盟友之間的分歧加深。1959年,蘇聯停止向中國的核計劃提供技術幫助。中國1964年首次取得成功的核試驗被命名為「596」,那是蘇聯顧問撤離的年份和月份——19596月。

甘迺迪曾認真考慮過下令攻擊,以阻止或延緩中國的核計劃。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19634月的一份備忘錄中列出了從駐台國民黨軍隊發起突襲到空襲中國核設施的選項。

為了應對這一威脅,美國1964年向關島派出了一架具備核作戰能力的轟炸機和一艘彈道導彈潛艇。但戈德斯坦在2003年的文章《中國作為「流氓國家」的時代:60年代中國核武器計劃對美中關係的影響》(When China Was a Rogue State: The Impact of China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on U.S.-China Relations During the 1960s)中寫道,有關突襲中國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問題阻止了美國。

在甘迺迪196311月遇刺後就職的林登·B·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對使用武力對付中國的核計劃持謹慎態度,擔心可能會引發中國大規模出兵介入越南,讓人想起十年前的恐懼。

中國不願向朝鮮施加太大的壓力,要求其放棄核武器和導彈計劃。這常常被歸咎於中國擔心朝鮮可能會崩潰,導致難民湧入中國,並造成自家門口出現一個統一的、與美國結盟的朝鮮半島的局面。但中國自己製造核彈的歷史,可能也是其中一個因素。一些人表示,朝鮮也許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更負責任的核國家。

「中國60年代獲得核武器時,中國政府也被西方國家視為獨裁政府,」上海復旦大學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沈丁立在2006年寫道。「但是,中國沒有威脅要出售或使用核武器,除作為確保國家安全的威懾力量外。」

因此,對朝鮮核計劃的擔憂緩和下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出現這一幕絕非易事,並且在那之前,還有一個被戈德斯坦稱作「脆弱低谷」的時期。

「我的基本看法是,情況越來越危險,歷史上早有先例,」戈德斯坦說。「如果說這個先例能帶來好消息的話,那就是似乎的確有一種趨勢是,一旦穿過脆弱低谷,你就可以說接下來形勢緩和,各方都冷靜了下來,因為不確定性降低了。」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紐約時報》記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