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美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中國經濟間諜 美國頭號敵人

美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中國經濟間諜 美國頭號敵人
 2017-10-01 自由時報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國川普政府和國會打算訂立更嚴格審查外資併購的架構之際,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伊凡尼亞(Bill Evanina)接受彭博訪問表示,「在經濟間諜方面,中國是我們頭號敵人」,中國竊取專利資訊和商業機密的能力很強且激進挑釁,美國企業在對中國買家出售企業或進入合資事業前,應意識到國家安全風險。

中資併購美企 多起危及國安
伊凡尼亞的公開警告,凸顯美國情報界擔憂中資積極收購美國關鍵產業和戰略科技的後果。伊凡尼亞提及,出售一家美國國防科技公司,就可能傷害美國確保軍事裝備補給的能力,例如戰機和船隻,「這就是我們必須相當創造性解釋國安威脅的地方,這是我們必須持續驅策的部分,尤其當它涉及技術。」

近年來美國對可能危及「國安」的中資併購交易已大幅提高警覺,不少併購案都未能通過美國外來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例如川普總統九月初在該委員會建議下,否決了中資對萊迪思半導體的收購案等。

美國國會正計畫改造CFIUS架構,因擔憂中資加強對外收購的趨勢。德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先前警告,中國投資可能造成美國軍事能力遭弱化,CFIUS應擴大外資併購審查的適用範圍,涵蓋合資事業和少數股權在內,而非僅是收購。


伊凡尼亞支持改革,「CFIUS程序已古老過時,須重新設定」,華府正努力讓審查機制成把關國安的有效工具。目前,等待CFIUS審查的中資併購案,包括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收購美國匯款服務商速匯金(MoneyGram),及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廿七億美元對美國保險商Genworth金融公司收購案。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中國消費信貸激增,借貸熱潮改變大眾生活方式

中國消費信貸激增,借貸熱潮改變大眾生活方式
KEITH BRADSHER, AILIN TANG 2017926 紐約時報
中國齊齊哈爾——過去八年間,日益引起全世界警覺的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掌握重權的地方政府為了得到它們想要的東西,已經借債數萬億美元。

現在輪到李靜(音)來貸款了。

從衛生間看你的借貸償還能力
她生活在中國一個日漸衰落的工業地區之中,屬於一個有數百萬之眾且仍在增長的群體的一份子,他們在藉助抵押貸款和信用卡為自己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提供資金支持。過去兩年間,這位33歲的汽車推銷員和丈夫入手並裝修了一套12萬美元的公寓,還以每輛三萬美元的價格買了兩輛新車。

為了付清款項,他們申請了為期10年的抵押貸款,每月要拿三分之一的收入還貸——在一個以前習慣於幾乎完全用現金進行交易的國度,這樣的債務額一度被認為高得不同尋常。

「我把貸款看作是一種存款,」李靜說,「這樣10年後我就存下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以太快的速度累積了太多債務——上週二,最新一次此類警告由信用評級機構標普(Standard & Poors)發出。標普警告說,債務激增有可能破壞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進而損害這個過去十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頭號發動機的前景。

在批評人士聚焦於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之際,一度以存錢而非花錢聞名的中國消費者,也在快速借貸。

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初政府開始鼓勵向家庭發放更多貸款以來,消費信貸增長了將近50%。其規模可能還會大幅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稱其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家庭債務占經濟總產值的比例將比10年前高一倍。

就數額而言,住房抵押貸款佔中國新增家庭貸款的絕大部分,從而為房價的飆升推波助瀾。從百分比來看,汽車貸款增長得更快。此外,在這個崇尚現金交易或線上交易的國家,信用卡債務規模日益增大。

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一些地方採取行動控制抵押貸款的發放,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降低居住成本。過去一個星期裡,北京的一些銀行開始提高抵押貸款利率。在越來越多的大城市裡,銀行紛紛按指令行事,不鼓勵利用個人貸款進行房地產投機。為了給房價降溫,六大城市近日出台了房產銷售限制新規。

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飆升的房價幫助把消費支出維持在高水平,提振了經濟。不過更多債務或許不會帶來更多增長——還可能讓一些家庭的財務狀況吃緊。

「未來18個月,消費貸款給中國帶來的刺激不會像過去18個月那麼大,」英國經濟諮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

一些經濟學家還擔心,消費貸款會被臃腫的企業當成後門,用以維持甚至擴大其產能。中國國內的汽車生產商——很多都是因擁有太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工廠而備受困擾的國有企業——在過去兩年間發放了大量零利息汽車貸款,經手的通常是它們自己的金融子公司。全球諮詢公司君迪(J. D. Power & Associates)稱,這段時間裡,多數中國消費者開始貸款買車,而非付現金。

需要說明的是,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消費信貸激增是一件好事。中國家庭的債務水平遠遠低於大手大腳的美國人,美國家庭的債務規模相當於該國年度經濟總產值的四分之三強。在中國則是不到一半。

按照中國領導人的設想,有朝一日,中國會像美國一樣,讓居民對房、車、家電的消費成為本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驅動力。為此,中國家庭需要有更好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辦理管道,以及提高自身購買力的其他方法。

傳統上,受控於國家的中國銀行體系專注於貸款給大型國有企業。經濟學家認為,比起讓銀行把更多貸款投向無利可圖、債台高築卻因給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提供了飯碗而不能被關閉的國有企業,發放家庭信貸是很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迄今,消費信貸已經幫助中國消費者捱過了該國經濟增長率近年逐漸放緩的困境。在齊齊哈爾之類的地方尤為如此。齊齊哈爾位於北方省份黑龍江,是一座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去年,一家大鋼鐵廠關閉了一座大型高爐,一些人滿為患的集體和國有企業裁掉了逾四萬名工人,當地經濟遭到重創。

但即便在這個位於中朝邊境線以北500英里的地方,經濟似乎也正從兩年前的低谷反彈——那時候中國經濟看起來搖搖欲墜。走出齊齊哈爾最近完工的高鐵站的前門,可以看到至少45台塔吊正為建造公寓樓和辦公樓而奔忙。今年上半年,這座城市的經濟增長了6.4%,高於去年同期的5.6%,幾乎堪與今年迄今為止6.9%的全國經濟增長率相媲美。

當地居民稱,信貸幫了大忙。買房一度只能付現金,但現在很多人都會付20%30%的首付款,剩下的則申請抵押貸款。

「現在當然更多人會貸款買房,」房產經紀人符世強說。「他們可能想換個大房子或者做點生意。」

另一名房產經紀人趙瑩說,他常在超市和商場裡使用信用卡,去年藉助零利息貸款買了一輛2.1萬美元的豐田威馳(Toyota Vios)轎車。他說他名下的公寓是用現金購買的,但下次再買房,他不會這樣做了。

「我肯定會貸款的,」趙瑩說。「貸款非常方便,我還能拿閑錢幹些投資。」

汽車推銷員李靜和丈夫以傳統方式積攢了家財。他們在2003年結婚時購入了一套兩居室公寓。她丈夫的單位分了一套房子。他們又購買了第三套房子,作為一種投資。

隨後房價飆升,李靜和丈夫將房產變現。他們賣掉前述三套房,買了一套寬敞的三居室公寓自住,並花費三萬美元進行裝修。他們還買了一輛大眾途觀和一輛本田雅閣。

抵押貸款幫助他們支撐著這種生活方式。李靜知道不是只有他們這麼做,她說她的客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是貸款消費。

2006年我剛買第一輛車的時候,我們小區裡基本上沒人有車,」李靜說。「但我現在回家,路都擠滿了,找停車位真非常難。」

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本文作者Keith Bradsher@KeithBradsher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中國的「經濟邪教」:傳銷「黑手」伸向大學畢業生

中國的「經濟邪教」:傳銷「黑手」伸向大學畢業生
赫海威, IRIS ZHAO 2017928 紐約時報

中國天津——它們中有些看起來像是高科技公司,承諾讓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快速發財。有些扮成慈善團體,努力招募會員。還有些冒充公司,為一種新產品建立銷售網路。中國各地的數千萬人正在加入這些組織,他們也在發現,一切都不像廣告裡宣傳的那樣。

這類組織的背後是執政的共產黨所面臨的一個迫切挑戰:傳銷的激增正吸引著大批追隨者和大量金錢,這些組織在利用,也在加劇人們對經濟放緩的普遍憂慮。

據非政府組織中國反傳銷協會稱,目前已有逾5000萬人深陷其中,也許還有更多的人。據報導,僅一個今年夏天被禁的傳銷組織就註冊了五百多萬人,另一個中國南方地區的傳銷團伙吸收了至少5400萬美元(約合3.6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去年,當局立案偵查了2800多起傳銷案件,比2015年上升了19%

新加入者被要求支付現金,還要去說服其他人也這樣做。他們帶進來的人越多,他們和他們的老闆賺的錢就越多。但是,如果太多的人退出,或傳銷組織找不到願意掏錢加入的新成員的話,金字塔就會崩潰,引發導致家庭破產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增加中國金融系統的壓力。

這類組織從事的活動多種多樣,不過,中國新聞媒體已給其中最壞的貼上了「經濟邪教」的標籤,因為這些團伙冒充是招聘大學畢業生的技術公司或初創企業,使用高壓手段對成員進行教條灌輸,要求得到邪教般的忠誠。有時候,這些團伙靠綁架和暴力來維持資金的來源。

「他們承諾讓人實現發財的夢想,」劉李冰說,他曾是傳銷的受害者,現在幫助家庭尋找失蹤的親人。「但實際上,他們給你洗腦,違反你的意願扣著你不放。」

中國政府今年8月宣布在全國範圍整頓傳銷騙局,在這之前,23歲的李文星的屍體在東部沿海城市天津的一個池塘裡被人發現,他不久前剛從大學畢業。

李文星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軟體開發工作,去了天津,他非常想從事一種能讓在中國農場的父母認為值得出錢供他上大學的職業。但據他的家人和警方說,當他到公司上班時,公司的人卻要求他借數千元現金交給公司。

李文星之死,以及一大批類似案件,已在全國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大學畢業生一直在中國社會享有特殊地位。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敲詐大學畢業生的團伙是國內更廣泛問題的徵候,這些問題包括巨大的不平等、價值觀的危機,以及有時有點像美國西部無法無天的開拓時期的放縱自由經濟。

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擔心傳銷所帶來的不穩定影響,自從1980年代,中國開始放鬆對經濟的控制以來,傳銷活動就一直在中國蓬勃發展。在許多年裡,當局甚至禁止了多層次的營銷方法,把安利(Amway)和雅芳(Avon)等公司比作「祕密社團」,直到2006年才解除了直銷禁令。

但是,政府最近警告說,傳銷組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大的範圍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社群媒體。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傳銷組織承諾的高回報也顯得更加誘人,尤其是對缺乏可靠投資選擇的普通中國人來說。

一個主要的擔心是,一些傳銷組織在成員中激發了堅定的忠誠,這對黨對社會的嚴密控制已構成威脅。北京最近發生的一場群體抗議加劇了這種擔心:示威者要求的不是賠償或對傳銷進行調查,而是抗議對該組織創始人的拘捕。

官方報紙《法制週末》後來報導說,在一年的時間裡,這個名叫善心匯的組織就吸引了500多萬人成為其註冊會員,該組織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從事慈善事業的機構。

雖然中國的傳銷騙子歷來是在老年人身上打主意,但執法官員說,經濟邪教正侵蝕著來自貧困家庭的高學歷青年。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在利用一代人的焦慮感,這代人願意竭盡全力來避免失業的恥辱。

擴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之後,中國現在面臨著大學畢業生過剩、高薪職位匱乏的問題。雖然大學學位曾經是步入中產階層的門票,但許多最近的畢業生現在卻不能擺脫低薪的工作崗位,有些人已放棄尋找工作。

據中國新聞報導,最近幾個月裡,中國各地已有數百名年輕人落入傳銷陷阱,包括許多天津的年輕人,天津是北京附近的一個國際大都會港口城市和技術中心。

傳銷組織已學會了利用中國年輕人渴望加入初創企業的志向。受害者經常被騙到偏遠的農村地區,在那裡,他們住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被人灌輸白手起家的故事。這些組織的前成員說,一些團伙在流行的求職網站上做廣告,還把他們簡陋的設施和擁擠的環境說成是他們培養人才的「創業環境」。

已經有幾名加入這些組織的人莫名其妙地死去。

警方說,今年7月,25歲的張超在天津誤入傳銷組織後中暑身亡,遺體被拋在路邊。

上個月,20歲的林華蓉在抵抗湖北省中部的一個傳銷組織後溺水身亡。

今年3月,24歲的曲鵬旭被人發現浮屍湖上。警方說,他好像是從天津附近的一個傳銷組織逃出來的。

許多年輕人自願加入並繼續留在傳銷組織裡,他們對高檔汽車和海外旅行的承諾,以及以驚人方式發錢的盛大會議激動不已。

官方報紙《中國青年報》最近有篇報導,講述了大批年輕人在「圓財富夢想」口號的吸引下,蜂擁到北京周邊聽傳銷者講授秘訣。一個傳銷組織的領導告訴聽眾,他們可以把7500美元(約合5萬元)的投資,變成70萬美元(約合450萬元)的回報。

執法人員說,實際情況是,許多這種投資計劃都是只有一個目的複雜騙局:就是讓建立資金的人發財。

22歲的劉金鵬(音)是南部省份廣東的一名學生,他說,當他的女朋友在其公司給他找到一個暑期實習機會時,他曾非常興奮,女友說那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但是,他7月初到公司報到時卻發現有些不對頭。

女友突然告訴他,公司實際上專門經營化妝品。公司後來還收走了他的手機,並要求他支付400美元(約合2700元)的會員費。

劉金鵬說,有近三週的時間,該組織派人每天24小時監視他,把他的作息安排得滿滿的,對他進行洗腦。

「你的腦子每天都得不到休息的時間,」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們不讓你有任何單獨獃著的時間。」

他曾嘗試把一個寫著「救救我」的紙條從窗口扔出去。他最終設法找回了自己的手機,給警方發了條短訊,警察把他救了出來,但沒有逮捕任何其他人,他說。

為了贏得新成員的信任,傳銷組織經常讓親人和受信任的朋友進行推薦。

中國東部的一名大學生李正良(音)說,一位高中同學去年邀請他去天津時,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但這位朋友後來把他介紹給幾名年輕人,他們大講特講怎樣騙人,讓人們投資一種神秘產品,用這種方法來賺大錢。當他試圖離開時,那些人擋住了他的路,並用刀來威脅他。

「我當時特別絕望,特別害怕,」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我覺得自己完了。」

三天後,李正良逃了出來,並向天津警方報了案,他說,但是警方在批評了那幾名年輕人後,沒有對他們進行立案。

死於池塘的年輕人李文星,是被北京一家真的技術公司的天津分公司在網上發的招聘廣告騙到天津去的,廣告稱招聘Java程序員,月薪800美元(約合5000元)。

據李文星的朋友王興(音)說,李文星希望這份工作能讓他償還父母為他學習編程支付的學費。王興說,李文星一心想省錢,從來不在外面吃飯。

據國家新聞媒體報導,警方已逮捕了一個名為「蝶貝蕾」的組織的五名成員,這個7000人的組織與李文星的死亡有關。

當局曾表示,李文星不太可能是被人殺害的,但他們尚未確定他是怎麼死的,據他的一位叔叔說,該人要求不具名。李文星的朋友和親戚說,政府認為這個案件具有政治敏感性。

那位叔叔說,李文星在今年7月打給家人的最後一個電話中告訴父母,不要把錢交給給陌生人。


赫海威(Javier C. Hernández)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美參聯會主席︰2025年 中國成美最大威脅



美參聯會主席︰2025 中國成美最大威脅
 2017-09-28  自由時報

〔編譯劉宜庭/綜合報導〕本月底任期屆滿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廿六日出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連任聽證會,指出中國聚焦於削弱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聯盟勢力和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北京自二○○七年至一六年的國防預算年均增長率達八.五%,「仔細評估中國的人口和經濟情況,我認為中國可能在二○二五年左右對我們國家構成最大威脅」。

夏威夷州聯邦參議員、日裔民主黨人廣野慶子(Mazie Hirono)表示,鄧福德二○一五年出席該委員會聽證會時表示,俄羅斯是美國的最大威脅,其次是中國、北韓。鄧福德回應,積極發展核武和電子戰爭能力的俄國,「總體而言」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但若將目光投向二○二五年,考量屆時的人口與經濟狀況,「中國屆時可能會對我們國家構成最大威脅」。

北韓為「現今」最大威脅
鄧福德指出,中國目前積極限制美國投射軍力的能力,削弱美國在太平洋的聯盟,而且中國領導人一直為未來可預見的情況增加國防支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是提升可降低美國軍事科技優勢的能力。鄧福德說,美國的軍事力量是將可以與俄羅斯和中國抗衡作為衡量標準,美國最大的優勢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部署並維持軍力,俄國和中國正加大對軍事建設的投入,試圖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為因應中俄軍事現代化,美國應在未來五年增加年度國防預算約三%至七%,以確保至二○二○年代中期仍維持競爭優勢。

至於北韓,鄧福德指出,北韓是美國「現今」最大的威脅,儘管兩國緊張升溫,平壤並未改變其軍事態勢,美軍也謹慎地不「激化」雙方現況。若外交和經濟手段失效,川普也能選擇對北韓採行軍事手段。鄧福德認同戰略司令部的評估,即北韓可能在二○一八年底前掌握發射可搭載核彈頭洲際彈道飛彈至美國沿岸的能力。

反對撤銷伊朗限核協議
針對川普暗示欲撤銷伊朗限核協議,鄧福德警告,此舉不利於達成逼迫北韓重回外交談判桌的目標。軍事委員會預定卅日投票,鄧福德應可順利續任。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中國互聯網上68件不可言說之事

中國互聯網上68件不可言說之事
STEVEN LEE MYERS, AMY CHENG 2017925日 紐約時報

北京——生活在中國中部的作家宋潔(音)知道自己在網上發表的愛情小說能寫什麼,不能寫什麼。露骨地描寫性行為的文字當然是不行的。描寫性器官的文字也不行。甚至連「後面」或「臀部」這樣的委婉說法也可能遭到自動軟體過濾器或網站工作人員的審查。

「基本上,」她說,「性愛場面不能太詳細。」

在人稱「防火長城」的互聯網過濾和控制系統內,還有一些禁令就更難捉摸了,一個原因是它們是主觀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禁令越來越多。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努力阻止民眾訪問網上的政治資料,但一系列新的監管行動旨在建立更廣泛的封鎖,讓人想起了共產黨執政初期施行公共道德的時代。

在今年夏天,一個負責管理中國快速增長的數位媒體產業的政府下屬協會發布通則,規定了68類應被審查的材料,覆蓋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線觀眾可能有興趣閱讀或觀看的很大一部分內容。

該通則禁止的內容包括:展示酗酒、賭博等不良行為的;表現「離奇、怪誕的」犯罪案件的;諷刺中國歷史革命領袖或現役軍隊、公安或司法人員的;或「宣揚奢華生活」的。

該通則禁止「詳細展示」的情節還包括賣淫、強姦和自慰。它還禁止展現「不健康的婚戀觀」,包括婚外戀、一夜情、交換性伴侶,還有語焉不詳的「性自由」。

儘管審查機構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互聯網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大眾媒體最隨心所欲的平台,作家和藝術家以及娛樂工作室可以接觸到觀眾,總體上不受政治宣傳部門對廣播、出版物、電影和戲劇的傳統控制。

但是,新限制擴大和更新了五年前發布的一套禁令,反映出習近平政府的一項在網上加強管束和控制的大規模行動。

這些限制由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其成員包括600多家公司,比如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社群媒體巨頭新浪和騰訊、主要搜索引擎百度,以及新聞聚合軟體今日頭條。

香港大學「中國媒體計劃」的分析師兼編輯班志遠(David Bandurski)表示,該協會的規定製造了一種幻覺,好像公司將共產黨官員們所謂的「自律」默認為行業共識。

「這些公司很多都是私營公司,所以領導層必須把它們聚到一起,創造一種方式進行集體施壓,」他在接受電子郵件採訪時寫道。「這是一個同化策略。」

作家、電影製作人和播客發布者等人將這些規定以及其它措施歸因於習近平治下的一種新的呆板的、家長式的意識型態——習近平曾呼籲黨員們成為追求他所謂的「中國夢」的「道德楷模」。

也有很多人認為,加緊控制是因為官方在定於10月份召開的一次重要黨代會前夕感到緊張。人們預計,該大會將重組該國的領導層,鞏固習近平主席本已強大的權力。

「我覺得,人們一直在說,大會過後,情況就會好了,」紀錄片製作人范坡坡說。由於探討的是該國對同性戀的矛盾觀點,他的作品違反了網路審查制度。不過他又指出,在重大法定假期之前以及像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去世等突發事件之後,網路審查也會加強。

「還在繼續,」他說,「而且越來越嚴了。」

六月,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網路書店和出版商的新評級體系,它所依據的標準包括維護道德價值觀。

當月,掌握重權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它是該國網路內容的最高監管當局——還關閉了幾十個報導名人新聞和八卦的博客和社群媒體帳戶。

監管機構還命令兩個熱門串流媒體影片網站AcFunBilibili停止播放成百上千部外國電視節目,而本月,其它國家機關發布了一項新規定,禁止影片網站播放未獲許可的國產節目。

那實際上是對通常被認為更尖銳的網路節目施加與電視節目相同的限制——批評者認為電視節目被瑣事和政治宣傳主導。

該規定還要求網路製作人提交從現在到2021年製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節目的計劃。

這些新行業規定自然在網上引起了憤慨。

該國知名的性學者李銀河在新浪微博上尖銳地評論稱,這些新規定違反了兩項基本的自由權利。「第一項是公民受憲法保護的創作自由;第二項是性少數群體受憲法保護的性自由權。」

李銀河呼籲民眾「奮起抵抗,取消審查制度」,但她的帖子也被刪除了。

網上的很多討論主要是關於新的對性內容的禁止以及將同性戀列入「非正常性關係」——後者還包括亂倫和性侵。批評者表示,該規定似乎與政府本身對同性戀的立場相矛盾。1997年,中國將同性戀非刑事化;2001年,官方的精神障礙名單上去掉了同性戀這一項。

中國各審查機構對互聯網的管轄權存在重疊,通常會實施令人困惑的政策。結果就出現了一個多層次的控制系統,最初是網上內容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然後是網路平台的監管——那些平台往往是私營企業——最後是政府監管機構或警察在必要時進行干涉。

有些規定很明確,比如,禁止發布描繪殺害瀕危物種或未成年人飲酒的內容。還有些很不明確,比如,禁止模糊「真假、善惡、美醜」的界線。

批評者表示,當局是故意把規定寫得這麼模糊的,以便他們根據情況合法地封鎖任何內容。

「內容審查加緊是總體趨勢,但內容創作者永遠也不確切地知道界線在哪裡,」高明說。他不久前還在製作一個名叫「高明電台」的時事諷刺播客。

和其他人一樣,高明承認自己為了避免麻煩,會緩和自己的評論,努力尋找變通之法,或者比審查機構提前一步。為了追求利潤或藝術,很多表演者和製作人學會了在黨的限制範圍內生存。

作家宋潔主要是創作「耽美」作品,這種文學體裁在年輕女性中很受歡迎。它的靈感來自日本故事和漫畫,通常涉及同性戀愛情故事。宋潔的作品通常是連載的,發表在最大的一個出版網站晉江文學城上,讀者付費閱讀新章節。

「我要想發表,」她提到自己的作品時說,「就得遵守規定。」

宋潔住在武漢——中國中部的一個大城市。她說自己的某些章節曾因「頻繁出現敏感關鍵詞」而被封掉。通常,她會改掉足夠多的關鍵詞,讓自己的作品通過審查,與讀者見面。


宋潔表示,她不是特別擔心那些新規定。「作家不能用自己的作品鼓勵或煽動犯罪行為,尤其是在年輕讀者中,」她說。「畢竟,文學具有引導作用。」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專訪前《金融時報》北京社長 解讀美中日三邊關係

專訪前《金融時報》北京社長 解讀美中日三邊關係
2017921 05:33  VOA

美、中、日三國關係自二戰更加錯綜複雜,中國和日本的歷史糾葛、日本與美國的安防同盟、中美之間的強權博弈構成了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三邊關係。目前的朝鮮局勢、臺灣問題更為東亞局勢再添變數。中國和日本能否摒棄前嫌走向合作?習近平是否會成為中國的“鐵腕”領袖? 在中國勢力擴張的同時,美國的亞太政策又該何去何從? 《金融時報》前北京分社社長、前華盛頓分社社長馬利德在新書《亞洲的猜想》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馬利德:日本和中國一直想得到西方的平等對待,但彼此卻不願平起平坐。

二戰之後,美國成為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勢力。 這三國曾經彼此依賴,曾相互信任,也曾心存懷疑,這讓三邊關係充滿變數。

日本與中國為何難以相處?有個簡單的解釋,日本從未就自己的戰爭罪行道歉,而中國為此惱火。但真相要複雜得多。

而美國呢?應該撤出還是留守亞洲?

中國想讓日本和鄰國知道,中國的存在是亞洲地緣政治的必然,而對美國來說,亞洲是一個選擇。

卡拉:我們知道,在亞太地區,美國是一個既有強權。如果美國撤出這個地區,將會造成混亂,但留守亞洲的代價卻越來越高。你認為美國應該怎麼做?

馬利德:現在修昔底德陷阱成了流行概念,哈佛大學埃裡森教授提到的版本是,正在崛起的強權與既有強權之間難免一戰。我的版本有些不同,不僅是衝突的問題。美國可以留下來面對衝突,但如果美國撤出,則更有可能打破平衡、帶來混亂。因為美國會留下一個權力的真空,拋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等盟友。美國非常為難,留下也不對,撤出也不對。而且我認為中國是知道的。中國不想和美國開戰,中國想穩中求勝。中國希望美國勢力逐漸衰退,平靜地淡出亞洲,因為中國不想接手動盪或戲劇性的局面。但這本身就存在困難,因為要美國撤出亞洲,這對一個既有強權來說是個恥辱。

卡拉:臺灣也是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臺灣問題給美中日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

馬利德:和十幾、二十年前相比,如今中國對臺灣的軍力優勢非常明顯。中國國防圈子裡有個老規矩:30天拿下臺灣。如今有人說只需要24小時。但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辦?你怎麼佔領臺灣島?兩千三百多萬居民接受民主思想薰陶、享有言論自由,佔領臺灣並不容易。當然,臺灣問題也可能是美國問題。美國能及時趕來保護臺灣嗎?美國會來嗎?當然還有日本問題。別忘了日本和臺灣關係非常好。日本不會自己沖上來保衛臺灣,但日本肯定會鼓勵美國這樣做。

卡拉:您在書中也提到,美國在亞太地區起到穩定局勢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為什麼中國和日本自己不能和平共處呢?

馬利德: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也是我新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如果中國和日本能和睦相處,那怕不是太和睦,亞洲都不再需要美國了。二戰結束70多年,美國還在亞洲做什麼?美國在這裡的原因是,中國與日本,這兩個亞洲最重要的國家,無法相處。最近幾十年兩國的關係還惡化了,曾經出現的很多可以促進兩國互信的機會已經錯過了。我不想挑剔中國,但我認為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失誤。如果中國使日本安心,如果中國吸引了日本的興趣,如果中國把日本從美國那邊拉回來,那怕只有一點,東亞就可以跟美國說再見了。但出於多種原因,中國沒能這麼做,我認為和共產黨的國內政治有很大關係。結果現在美國和日本更緊密了,尤其在軍事和國防上,比過去70年還要緊密。

對美國來說,如果想當超級大國,他們就不願意讓日本和中國關係太好,因為那樣他們就不需要美國了。美國想要兩國和平相處,一切照常,他們不想發生戰爭。但日本和中國走得太近的話,美國就會受到排斥,美國在其中的制衡作用非常微妙。現在中國在幫美國的忙,在疏遠日本。我認為中國同時也在疏遠韓國,當然這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國甚至跟盟友朝鮮都不能和睦相處。所以,中國必須找到一個讓人信服的辦法,如果能得到鄰國的信任,美國的地位就會大幅降低。

卡拉:中國為什麼沒能對日本更友好呢?是歷史原因嗎?還是經濟原因?

馬利德:大體上說,中國與日本有很好的經貿關係,是全球總量最大的貿易關係之一。中國市場對於日本和大多數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但兩國政治環境都不友好。先來說中國,中國國內的對日政策非常敏感。沒人在日本問題上牽頭。如果你敢出頭,對日本友好,你會很快被解決掉,我的書中提到很多這方面的細節。我們往前看胡耀邦,1980年代他被迫辭去共產黨總書記職務,對日太過友善就是一個原因。現在的外交部長王毅,他其實是日本通。他日語很好,卻從不公開講,因為如果流傳到互聯網上,他會受到攻擊。你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可以找一個“十大叛徒”名單,其中大多數都是對日本友好的中國人。我認為中國的反日宣傳力度太猛烈了,使得與日本接觸非常困難。目前只有習近平能做這個決定。

卡拉:在你上一本書《黨:中共統治者的神秘世界》中,你描述了上一代中國領導人的形象-非常低調,沒有個性。習近平和上一屆領導人有什麼不同?

馬利德:我認為習近平與往屆領導人有根本性的不同。照理說,胡錦濤和溫家寶領導下的中國發展迅速,每年保持百分之十左右的經濟增長,成為了一個經濟上的超級大國。這是從外部來看。在中國內部,我認為胡錦濤、溫家寶政權看起來優柔寡斷、軟弱、完全受制於政治局的集體決策程式。他們讓一些工於心計、野心勃勃的人得勢,比如薄熙來和周永康。中國軍隊內部分裂,貪腐盛行。習近平看到這些,認為需要重新收回控制權。為此需要一個獨斷的、專治的鐵腕人物。習近平重新確立了共產黨的絕對主導地位,他重新掌控了中國的軍隊以及軍隊的組織方式。他在共產黨內部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使政府幾乎被架空。對於如此之大的中國,這種領導方式能持續嗎?理論上,中國應該採取集體領導制,中國不能再出鐵腕人物了。習近平會是一個鐵腕嗎?沒人知道答案。但習近平可能會再執政五年、十年,那時中國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
過去五年裡,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以後會不會遭到反對和抵制?很難說。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國際上,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可能是習近平,而不是美國總統。之前這是難以想像的。




前《金融時報》北京社長馬利德 (馬利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