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朝鮮,中國謀求亞洲主導權的絆腳石


北京——兩人一起站在朝鮮首都的閱兵台上:一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高官,他穿著考究的西服;另一位是年輕的獨裁者,他穿著藍色上衣,扣子扣到了下巴。
來訪的中國高官劉雲山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努力表現得很友好,他們在攝像機拍攝時親切地交談,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沉默地站著,注視著從前方經過的閱兵隊伍。
那次會晤之後,已有近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那是中國和朝鮮之間的最後一次高層訪問。這麼長的時間間隔是這兩個有著痛苦歷史的國家關係疏遠的一個跡象:一個是尋求地區主導權的崛起大國,另一個是有著自己野心的不可預測的鄰邦。

中國幾乎毫不掩飾自己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主要強國的長期目標,認為自己主導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地區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朝鮮週日違背北京的意志,試驗了第六枚核彈,該國已經成為一個意料之外的持久障礙。

中國的道路上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障礙。儘管川普治下的美國有退出亞洲的跡象,但它依然是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大國。而中國在該地區的傳統對手印度和日本也清楚地表示,他們打算抵抗中國的引力。

在成為國際秩序——一個北京希望成為領導者的秩序——背離者的同時,朝鮮能成為一個核國家,一定程度上又是由中國自身的政策所致,這就使該國成了一個格外棘手的麻煩。

中國要成為主導者,首先需要美國退出,並讓其盟友明白,它們不能指望美國的保護。中國在努力降低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說服各國脫離它的核保護傘,然而朝鮮可能會把美國進一步吸引到這裡,給中國的行動增加難度。

與此同時,朝鮮的戰略位置——及其日漸先進的核實力——意味著中國在遏制它的過程中要面臨危險。

「朝鮮可能不算中國的頭號問題,但後者要在東亞取代美國的位置,朝鮮問題的確構成了一個獨特且十分關鍵的維度,」前澳洲國防部策略師休·懷特(Hugh White)說。「因為它是唯一擁有核武器的東亞國家。」

懷特還說,即使美國退出該地區,「朝鮮的力量也意味著,中國永遠無法以當今領導人設想的方式統治這裡。」

川普政府此前寄望由中國來阻止朝鮮核計劃,不願與金正恩對話,只是賭北京能利用其經濟槓桿來抑制朝鮮。

然而白宮可能沒有正確認識中朝關係的複雜性,對朝鮮的管控是幾代中國領導人的棘手問題。

從普通民眾到政策制定者,中國國內對金正恩的不滿日增。為了維持朝鮮的運轉,中國向其輸送石油,朝鮮的外貿交易絕大部分是和中國進行的。但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位年輕的領導人似乎並不領情。

一些批評者上月在上海參加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學術研討會,他們在會上質疑了朝鮮作為針對韓日的戰略緩衝地帶的價值,並警告稱,朝鮮會促使韓日開始發展自己的核武器。

「代價是繼續疏遠日本,激怒美國,惹惱韓國,」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朱鋒說。「如果日韓覺得必須要有核武器這樣的極端手段,會嚴重影響地區外交。」

他還說,核武器擴散會導致中國在亞洲陷入一場「新冷戰」,可能美國在這裡的軍事存在會增強。志在成為亞洲主導力量的北京對此會很頭疼,同時還會被人扣上推動核擴散的帽子,有損其國際聲譽。

「一種基於共同毀滅原則的東北亞平衡,是任何一方都無法滿意的,」前新加坡外交部高官比拉哈里·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說。「但倒不一定是不穩定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對北京更為不利,這可能給華盛頓、東京、首爾帶去一點點寬慰。」

習近平主席被認為是清楚這其中的風險的,並且私下裡表達過對金正恩的不屑。

然而和過去幾代領導人一樣,他拒絕用制裁懲罰朝鮮,因為那可能導致該國的崩潰,在兩國邊境引發一場有礙穩定的戰爭,在中國經濟較薄弱的東北地區製造一場難民危機,或導致朝鮮半島統一,落入美國勢力手中。

對於有意在亞洲佔據優勢地位的中國來說,這些可能性像軍備競賽一樣會對其相關計劃構成威脅。如果到最後朝鮮撐了下來,將成為中國的一個滿懷憤怒與怨恨的鄰居。

從習近平的角度看,一個掌握核武器的敵對鄰國可能是最糟的結果。

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多的核武鄰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如今又加上了朝鮮。然而這種局面一定程度上是它自己造成的。

朝鮮核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毛澤東與時任巴基斯坦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的一樁協議。

當時,印度在兩年前試驗了第一枚原子彈,布托不希望被落下。中國視印度為潛在威脅,兩國曾打過一場短暫的邊境戰爭,因此同意給予協助。

據巴基斯坦核彈計劃的鈾濃縮項目創始人、核物理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A. Q. Khan)說,合作的具體細節是由前往弔唁毛澤東的巴基斯坦官員敲定的。

中國在1982年把武器級鈾燃料運往巴基斯坦。此外,由美國核計劃的兩名資深參與者合著的《核快車》(The Nuclear Express)一書稱,1990年,中國向巴基斯坦開放羅布泊核試驗場,祕密地讓巴方在那裡試爆了自己的第一枚核彈。

美國憂心於中國的一些做法,其中包括向發展中國家出售導彈技術,在幕後敦促它停手,並說服它在1992年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但北京花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核擴散的風險,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1998年,印度進行了五次核試驗,巴基斯坦則在不到三周後還以顏色,公開測試了自己的核彈。

幾乎是與此同時,巴基斯坦與朝鮮分享了核濃縮技術——其中包括離心機、部件、設計,以及對核彈來說必不可少的燃料——以換取朝鮮的導彈技術和設計方面的幫助。巴基斯坦後來指責卡迪爾汗擅自行事,但他堅稱自己得到了政府的首肯。

2002年,這種交易變得十分明目張膽,巴基斯坦派一架美國產的C-130貨機飛往朝鮮,去接收一批彈道導彈部件,美國衛星偵測到了這趟旅程。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北京方面在交易中扮演了合謀者的角色,或鼓勵巴基斯坦與朝鮮分享核技術,或在事情發生時假裝沒看見。他們說,中國讓技術轉移通過巴基斯坦來實現,是為了進行貌似可信的推諉。

「我猜,或許大多數西方分析人士有點兒疑心太重,認為中國官員對相關核交易完全知情,因為巴基斯坦核機構與中國核機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核不擴散專家、能源部前官員托比·道爾頓(Doby Dalton)說。

「我覺得,平心而論,如果不是早前與巴基斯坦做過交易,朝鮮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但鑒於平壤決意擁有核武器,其進度也不會慢太多。」

還有人認為,雖說中國肯定在核彈研製方面給巴基斯坦幫過忙,但北京並不希望技術訣竅傳往朝鮮。

「對中國來說,幫助巴基斯坦實施核計劃,可以獲得明確的戰略利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巴基斯坦問題專家丹尼爾·S·馬基(Daniel S. Markey)說。「但幾乎可以肯定,核技術進而擴散到朝鮮,是北京始料未及的後果。」

中國希望以巴基斯坦制衡印度;至於朝鮮獲得核技術對它會有什麼好處,則不那麼明確。當時,北京和韓國的關係處於改善期,但它和朝鮮的關係再次陷入了低谷。

毛澤東曾以「唇齒相依」形容中國和朝鮮的關係,其說法在西方廣受引用,但這個說法來自更古老的成語「唇亡齒寒」,後者更具啟發性。他其實是在警告說,如果沒有朝鮮,中國會置身險境。

1950年,毛澤東派包括自己兒子在內的100餘萬中國軍人參加朝鮮戰爭,幫朝鮮對抗美國。及至三年後停戰協定簽署時,死傷的中國軍人超過了40萬。人們或許以為,這種流血犧牲將鑄就兩國間持久的忠誠紐帶。

但中朝關係一直籠罩著令人不安的氛圍,這種氛圍從一開始就孕育於兩場共產主義者間的較量之中——毛澤東和朝鮮開國領導人金日成(Kim Il-sung)的較量,以及毛澤東與史達林的較量。毛澤東和史達林都認為自己是朝鮮這個在二戰後新成立的國家的領主。

接著,金日成讓世人看到了是誰在當家做主。他在1955年清洗了一批與蘇聯有瓜葛的高級領導人,第二年又把矛頭指向一個跟毛澤東有關聯的朝鮮精英軍事集團的十幾名成員。若干人被捕,少數幾個人逃往中國。

蘇聯人敦促毛澤東和他們一起報復金日成。當時中國軍隊尚未完全撤離朝鮮。但最近有文章援引來自俄羅斯檔案館的新解密的文件稱,毛澤東沒答應。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研究國際問題的教授謝爾蓋·拉琴科(Sergey Radchenko)

在大多數情況下,毛澤東容忍了朝鮮不忠的表現,因為他害怕將其推向蘇聯,蘇聯是朝鮮主要的經濟支持者,它向朝鮮提供的援助是毛澤東無法與之相比的。

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有了更多的運作空間。 1992年,為了開展貿易,中國與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從而激怒了朝鮮,這個國家突然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貧窮、孤立。

中朝關係史學家沈志華認為,從那時起,「中朝同盟條約成了一紙空文。」

如今,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貨物比從其他任何國家進口的貨物都多,韓國亦把中國視為最大的進出口市場。習近平上任後最初幾項外交政策舉措之一便是力圖利用這些關係,削弱韓國與美國的聯盟。

但朝鮮從中作梗。2016年初,朝鮮進行第四次核試驗之後,當時的韓國總統朴槿惠試圖給習近平打電話,要求他協助阻止金正恩。

據韓國新聞報導,朴槿惠的助手根本無法安排打通電話。中國分析人士表示,習近平不願接受朴槿惠的要求,對朝鮮實施「最嚴厲」的制裁。

習近平拒絕放棄平壤,於是在首爾失去了支持。

朴槿惠加強了同華盛頓的關係,並同意部署一個北京所反對的導彈防禦系統。

十幾年來,美國一直在要求中國進行對話,討論一旦朝鮮崩潰,每個國家都應當做些什麼——但中國對此一直抵制,擔心同意進行這類對話會是一種背叛。

最迫切的相關問題包括:朝鮮的核武器在哪裡?哪方能將其安全控制下來?兩國軍力爭相這麼做的情況下,如何避免衝突?朝鮮半島的未來應當是什麼樣子?

自布希總統任內,五角大廈就一直要求北京討論這些「應急方案」,但是根據一位美國前防務官員的說法,中國的反應每一次都是沉默,因為沒有得到談論這一話題的授權,因此這位官員要求匿名發言。

「中國人擔心的是朝鮮人將作何反應,」位於火奴魯魯的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 CSIS)主席拉爾夫·A·科薩(Ralph A.Cossa)表示: 「我認為這一點終止了相關交流。」

一位了解這些對話的美國官員說,朝鮮於2006年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的時候,中國軍方官員的態度有了罕見的偏離,對這個話題表示出興趣。但是,那位官員說,當時五角大廈懷疑中國人是想盡可能地了解美國的計劃,而不會透露自己的想法。

隨著緊張局勢在近幾週內不斷升溫,關於中國在危機中能做什麼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但普遍的共識是,北京將會反對美國軍隊穿過劃分朝鮮與韓國的三八線。

《環球時報》是反映黨內部分精英人士意見的國有小報,它於上月發表社論警告朝鮮,如果朝鮮對美國發動襲擊,中國將保持中立態度。

但這篇社論也表示,中國準備阻止美韓嘗試用武裝力量「顛覆朝鮮政權,改變朝鮮半島的政治版圖」。

「普遍的預期是,」華盛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學者孫雲說,「中國會準備做出干預,維持一個可以運轉的朝鮮政府,並令其繼續作為國家而存在。」

美國的若干研究機構定期召開關於朝鮮的「桌面推演」——會上,參與者分為代表不同國家的團隊,在模擬的緊急情況下討論這些國家如何作出反應。

一位一直領導相關推演的分析人士表示,各國之間存在很深的相互懷疑:模擬中美的兩隊最終往往以向對方開槍告終。

一些中國學者和退休軍官有時也會同意參加這些活動。但是,國防大學中國軍事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ilitary Affairs at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主任孫飛(Phillip C. Saunders)表示,他們通常只強調兩個陳舊的觀點:

第一,朝鮮政府非常穩定;第二,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有限。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