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日印聯手 多條戰線抗衡中國

日印聯手 多條戰線抗衡中國
2017917 15:21  VOA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13日到15日對印度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受到了印度“超高級別”的禮遇。安倍此次出訪印度頗為受人矚目,被看作是日本和印度加強合作,在南亞地區共同抗衡中國的舉動。

實際上,日印聯手抗衡中國的努力從幾年前就已經展開,兩國合作的領域並不限於印度本土,而是自南亞、西亞,一直延伸到非洲。觀察家們認為,這是“日印兩國為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而自己打造出的新絲路。”

安倍首站到達的城市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突邦的首府艾哈邁德巴德,安倍到此出席連接孟買和艾哈邁德巴德的印度首條高鐵的奠基儀式。隨後,雙方又簽署了15項涉及科技研發、教育、航空、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協議和意向書。

投資印度東北受到中國抗議

日本比中國更早在印度推廣高鐵技術,所以,印度的首條高鐵被日本新幹線拿下,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據《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報導,日本為這條全長505公里的高鐵提供了150億美元近乎無息(0.1%)的50年期貸款,另有15年延期償付的時間。另外,在印度政府規劃中連接印度四大主要城市的“鑽石四邊形”高鐵網中,日本和中國的高鐵公司將繼續角力,目前,中國公司正在進行其中兩條線路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方面比較敏感的是日本在印度東北部的投資,因為該地區包括了中印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地區”)。9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反對任何協力廠商國家在這片“爭議地區”進行投資。

不久前,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益波曾撰文指出,日本在印度東北部地區“深耕”,成為最早、也是目前唯一在該地區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國家。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日本國際合作署總裁矢島慎曾先後公開表示,中國稱為“藏南地區”的“阿魯納恰爾邦”屬於印度領土,這引起了中國方面的警惕。

不過,有觀察家指出,中國抗議日本在印東北地區投資,並沒有多少底氣。畢竟,喀什米爾也是“印巴爭議地區”,中國作為“協力廠商國家”,已經在那裡投資了很多工程,從而使中巴經濟走廊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旗艦項目。

多條戰線抗衡中國

今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在古吉拉突邦舉行的非洲發展銀行會議上,隆重推出“亞非發展走廊”(AAGC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的設想。據印度《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報導,這一設想是莫迪與安倍共同商定的,是印度與日本為整合南亞、東南亞、東亞、大洋洲、非洲地區經濟而提出的遠大戰略,旨在通過重新發現古代航路,創造新的海上走廊,以促成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經濟時報》指出,“亞非發展走廊”計畫是印度和日本共同實施的“印度洋-太平洋自由走廊”的一部分,其主要宗旨就是為了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這項計畫目前尚未提出任何具體的專案,但印度已經在斯里蘭卡、孟加拉、伊朗和非洲一些國家達成的戰略性合作,很有可能會因日本的加入而被納入到該計畫當中。

在斯里蘭卡,印度和日本已經聯手投資了2.5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進口碼頭,以對抗中國在這個島國投資的14億美元的可倫坡港口城市和租期99年的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今年2月,孟加拉政府在印度的壓力下,終止了一項中國公司開發的港口計畫,轉而考慮另外兩處由印度和日本投資的港口項目,這些港口都在近期由於羅興亞難民潮而受到關注的孟加拉庫克斯巴紮(Cox's Bazar)地區。

印度不僅正與伊朗、俄羅斯合作打造“南北運輸走廊”(North-South Transport Corridor),還在伊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投資了恰巴哈爾港(Chabahar )。日本已經於今年5月向印度提出了對這一戰略性港口注資的申請,而這個港口與中國在巴基斯坦投資的瓜達爾港(Gwadar)之間只有72公里。

在非洲,印度依靠大量移民非洲的印度後裔,很早便在那裡進行了戰略投資,並在礦業、石油、電信等領域頗有斬獲。2015年,印度在非洲的投資曾一度超過中國,如今,有了安倍承諾的2000億美元加入,“亞非發展走廊”必將留下更深的印度烙印。

對相關地區的影響

在奧巴馬政府執政後期,有觀察家曾分析指出,隨著美國在經濟領域對亞洲的影響力逐漸降低,美日同盟在“亞洲再平衡”戰略上達成了某種默契,即美國負責安全和人權,日本負責貿易和投資,一個持“大棒”,一個喂“蘿蔔”。

日印聯手抗衡中國,實際上是這個“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延伸。在歡迎安倍到訪的宴會上,莫迪興高采烈地暢想日印合作的經濟前景,而安倍則不忘回憶了一下不久前在印度洋沿岸舉行的美、日、印三方聯合軍事演習。在印度還不願明確表現出直接對抗中國的態度時,日本已經毫不掩飾其作為美日印軸心中重要一環的滿足。

《福布斯》網站的專欄作者莫多寇塔斯(Panos Mourdoukoutas)撰寫了題為《印度和日本無法阻擋中國》的文章,他認為,中國已經搶先一步,完成了在印度洋周邊的港口佈局,印日聯手為時太晚,已經來不及實現他們的目標。另外,印度經濟的不穩定和日本經濟的停滯都使得這一聯盟缺少抗衡中國的“經濟資源”。

而另一位《福布斯》的專欄作者謝潑德(Wade Shepard)則認為,不管是由哪個國家主導或投資,不管是日印的“新絲路”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只要能使得沿途國家受益,完全可以同時發展,並互為補充。


謝潑德曾經花費數年的時間,沿著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國家旅行考察。他指出:“北京對‘新絲綢之路’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正試圖將其打造成歐亞一體化的標誌,而不再視之為自己的‘寵物專案’。在這樣的視角下,所有從東亞到歐洲的交通項目都可以被看作是這個框架下的產物,無論由哪個國家來主導和實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